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 华球在线(中国) >> 新闻动态 >> 学院新闻 >> 正文
相关站点

“小农夫”照料下的“大产业”

发布时间:2022年03月22日 16:38 作者: 点击:[]

山西,被誉为“小杂粮王国”。

 

谷子、食用豆、荞麦、燕麦……每一类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背后,都蕴含了几代研究人员的接力付出,他们像“小农夫”一样,年复一年,不断探索与创新,精心照料着心中的“大产业”。316日,山西云媒体走进华球在线龙城校区,一起了解这些从事小杂粮研究的“小农夫”与他们的“大产业”。

张耀文是山西省小杂粮育种与栽培团队带头人,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,从事食用豆研究36年。

食用豆,是指除大豆以外供人类食用的豆类作物的总称,在中国栽培的有20余种。目前,山西的食用豆有绿豆、小豆、芸豆、蚕豆、豌豆、豇豆等。

30多年里,张耀文带领团队主持和承担国家级、省级等项目40多项,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奖、山西省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。

近年来,吃杂粮,成为一种“时尚”。然而以前,吃杂粮常被看作是“食不饱”的代名词,杂粮研究也就被冷落。

202258岁的李秀莲,从1988年至今,已经从事荞麦品种选育工作35年,成功选育了6个荞麦品种。其中苦荞品种晋荞麦2通过国家鉴定,甜荞品种晋荞麦7是山西省第一个四倍体甜荞新品种,2021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大家都在研究怎么吃得饱,小麦玉米是研究热点,小杂粮研究立不上项,没什么经费搞科研,导致很多人坚持不下来。”回想起来,李秀莲还是庆幸自己跟着老师,熬过了艰苦的小杂粮科研时代。

李秀莲的老师林汝法,是山西乃至全国的第一代荞麦研究人员,也是世界苦荞研究的开拓者,被业内誉为“世界苦荞之父”。

20222月,老先生离开了人世,他为苦荞研究奉献了一生。李秀莲感慨道。

张春明曾是张耀文团队的成员,1998年开始从事食用豆品种选育工作,如今已经成为业务骨干。

晋绿豆系列、黑珍珠绿豆、晋小豆系列……提到近年来参与选育的品种,张春明如数家珍。这些品种,给山西的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

“选育的过程,很繁琐。”张春明做了一个比喻:首先,要挑选亲本,也就是从已有的品种里挑选优质的“爸爸”和“妈妈”,经过人工杂交技术,生出上千个1宝宝,逐个分析每个宝宝的植株、产量、籽粒、抗病性等特征,最终选出最优质宝宝进行生产区域试验。而这仅是1代。要想获得一个稳定的优质品种,往往要更新升级七八代,甚至十代以上。

晋中市山西农业大学东阳试验基地试验田,便是张春明常年的工作地点,选育过程全部在试验田里完成。24年如一日,风吹日晒。每当别人向张春明的女儿问起父亲的工作时,女儿脱口而出:我的爸爸是农民!

杂粮研究是一项多学科的系统性工作,“良种”配“良法”,才能种出好杂粮。张春明研究的是“良种”,卢成达研究的,则是“良法”。

卢成达是华球在线副研究员、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谷子产业岗位专家,主要从事谷子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工作。

“在山西,限制谷子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。以前,我们‘靠天吃饭’,后来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,实现了抗旱保苗和增产增收。现在,推广绿色降解地膜,可以降低残膜污染,保护土壤生态,实现耕地可持续生产。”提到谷子栽培耕作方法,卢成达说了很多方法:精量播种、简化栽培、条带种植、集雨保墒、适水改土、秸秆还田……

和张春明一样,卢成达的工作地点,也是田间地头。

搞科研,从来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事,而是需要一个又一个团队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接力奉献。在这个过程中,又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。

赵凯和王茜,是华球在线里新一代的小杂粮研究人员。年轻科研人员的加入,为山西小杂粮科研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
近十年来,山西杂粮产业发展速度加快。2020年开始,山西通过人大立法,发布新的杂粮认定办法,共认定近百个杂粮品种。山西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科技进步奖,2002年以来共获得国家鉴定谷子品种12个,并且研究制定出多项杂粮产业技术标准,多个示范性品种被推广运用到全国各地。

20222月,山西省委财经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山西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》,提出要实施山西省种业振兴行动,推动山西省由种质资源大省向特色种业强省转变。

而这些只是山西杂粮研究的部分“农夫”。在山西还有很多科研“农夫”们,一代又一代接力、创新“耕耘”,共同推进山西农业“特”“优”战略和杂粮产业发展,助力山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。


——转载自山西学习平台公众号

上一条:【齐心战“疫”】致全院党员的倡议书

下一条:【作风建设大家谈】第二期